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棒媽的攝影作品_海上的霧與手中的狗鍊

棒媽在緬因州Bar Harbor拍下來的畫面:厚厚的低雲,微露的天光,海上的霧氣,霧中的船,岸邊的男女,別望的小狗。

Trader Joe's 新零嘴


耶誕節應景的食物之一,就是蛋蜜酒(Eggnog)。棒棒人家族最推崇的超市,Trader Joe's,推出了超強新零嘴,杏仁果外裹蛋蜜酒口味的白巧克力,棒爸很喜歡,特此推薦。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感恩節特輯之二 — 紐澤西州的休息站

九十五號公路,到了紐澤西州這段,叫紐澤西『通排』( Turnpike),就是收費公路的意思;棒爸還開過麻州,賓州和馬里蘭州的『通排』,其中就以紐澤西州的『通排』最附庸風雅,整段十來個休息站,都以紐澤西當地有名的人物命名;幾個棒爸認識的人名,有文學家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發明家湯瑪士愛迪生(Thomas Edison),以及出身霍普金斯的美國總統伍卓威爾遜(Woodrow Wilson)。其中,棒爸得好好介紹一下華特惠特曼。

這個惠特曼休息站,位在整個紐澤西通排往南的方向,當地叫做『櫻桃丘』,很靠近費城,晚年中風後的惠特曼(圖二),就住在附近的Camden,每次棒爸即將開完長長的紐澤西通排,準備進到德拉瓦州之前,總喜歡在這個休息站停一下,喝杯咖啡(圖三),除了消除疲勞,最重要的是,惠特曼的詩,實在很令棒爸喜歡。

剛開始認識惠特曼,是源自於大學時代,讀Harold Bloom的『西方正典』。Bloom認為,美國開國以來,真正第一次高舉起自己的文學大纛,就屬惠特曼在一八五〇年代,自費出版的詩作,『草葉集』。惠特曼出身低微,出版『草葉集』之前,沒沒無聞,做過印刷廠的學徒和助手,也當過學校老師,最後涉足新聞業,成為編輯和作家。自己花錢印了不到一千份的第一版『草葉集』,連他的弟弟都覺得,不值得一讀,沒想到,後來經過愛默生和梭羅的讚揚,『草葉集』總算得到了文壇的注目,乃至於,最後成為新大陸文學最重要的第一頁。棒爸還記得第一次讀『草葉集』的感覺,他那清新,簡單,平易近人的風格,其實很容易讓讀者體會到他文字的力量,以及詩人胸臆之間,沛然的生命力。雖然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紐澤西州的休息站,但棒爸覺得介紹惠特曼的詩,反而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可以這麼形容,如果您喜歡『六祖壇經』的直指人心,覺得它像看顧塵心的好老師,那『草業集』,就像永遠陽光無敵,帶頭鼓舞的班長,打躲避球的時候,不會霸著球不傳,需要迎頭趕上的時候,這班長可以幫大家穩穩地得分。初初來到美國,『草葉集』裡的『我之歌』(Song of Myself),就是惠特曼送給我們台灣留學生的禮物!(圖四,Youtube連結)

最後,看過羅賓威廉斯主演的『春風化雨』嗎(圖五,Youtube連結)?學生為了聲援老師羅賓威廉斯,一個一個造反站到書桌上的那一幕,嘴裡喊的『O Captain! My Captain!』,就是惠特曼在林肯遭到暗殺後的心痛之作,最後也被收錄到『草葉集』。

下次經過紐澤西通排的惠特曼休息站,不妨也停下來,感受一下惠特曼的能量吧!

感恩節特輯之一 —『九十五號走廊』

『九十五號走廊』(95 Corridor)是美東的新聞用語,指的是 從紐約到華盛頓DC 之間 九十五號公路所經過的地方,這段路也是每年棒爸前往表姐家過感恩節的必經之道。

九十五號公路的正式名稱應為 『州際九十五號公路』,北從緬因州,一路沿著西大西洋沿岸,最南抵達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全長達三千公里,是美國南北向最長的公路,早在現行的以艾森豪總統為名的州際公路系統完成之前,九十五號公路的就是所謂的『美國一號公路』,就像台灣的『台一線』或叫『縱貫線』,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因為從紐約市以降,鈕澤西州,賓州東部,德拉瓦州,馬里蘭州,及至華盛頓特區和周邊的維吉尼雅州,雖然常常紐約的氣溫容或比華盛頓DC低個攝氏兩度,但放眼整個北美大陸,這個地帶的城市,氣象形態上較為接近,所以常被稱為『九十五號走廊』。

棒爸有兩個表姐住在鈕澤西,一位是在中部美麗的普林斯頓,先前棒棒人家族有介紹過;另一位則是住在鈕澤西州北端,靠近和紐約州以及康乃狄克州交界的Demarest,今年已經是棒爸第三度前往享受感恩節大餐,今年棒蘇菲沒跟著,雖說冷清,但天氣可是三年來最好的一次,可說是秋高氣爽,從巴爾地摩開車過去,走在九十五號公路上,速限介於每小時72公里和120公里之間,三個半小時就可抵達,一路會陸續遭遇三條河的出海口,分別是馬里蘭州的薩斯奎哈那河,德拉瓦州的德拉瓦河,以及紐約州和鈕澤西州的哈德遜河,各有景色,由於今年棒媽不在車上,棒爸總不能邊開車,邊照相,所以接下來幾篇文章,只好請讀者將就將就,欣賞一下九十五號公路的幾個休息站,以及棒爸在休息站的所見所聞。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棒蘇菲的畫_細胞融合

棒爸最近正在進行細胞融合這個實驗,以細胞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極其混亂,翻天覆地的過程,不但細胞膜會透過分子間的作用力結合,細胞質的相互交融,成千上萬分子間的重新分配,甚至細胞核內染色體的錯置,可以讓細胞陷入一片渾沌;做這種實驗的研究者,往往憑藉著些許的期待,滿心期望可以出現自己希望的結果,說穿了,就像鍊金術一般。

棒蘇菲的畫,就好像細胞融合,不只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而且也隱含著光譜般色彩的過渡和轉換。棒爸很喜歡。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找到冰原歷險記裡那隻猛追橡果的松鼠了



其實它不是松鼠,而是最近在阿根廷巴塔戈尼亞出土的早期哺乳類動物。

上星期棒爸才寫到氣候異常的文章,接連著就聽到這則和冰河時期有關新聞。看過『冰原歷險記』這部卡通電影的人,應該記得那一隻總是追著橡果的松鼠,名字叫Scrat,對於Scrat的滑稽模樣,和一定要得到橡果的死纏爛打,印象深刻。其實眼尖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動畫師其實刻意把Scrat的造型,畫得和我們印象中的松鼠不太一樣,尤其是那對很突出的牙齒,以及長長吻顎(muzzle),很顯眼,也很有戲謔的效果,不過沒想到這個由動畫師創造出來的動物,居然和最近出土的早期哺乳類不謀而合。

這動物其實是現代有袋動物和胎盤動物的祖先,在最近這篇『自然』雜誌刊登之前,只知道Scrat的部份牙齒和口顎曾存在於侏羅紀,之後Scrat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開始大量繁衍,最終在地球上絕跡。沒想到,來自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大學的Rougier和一組阿根廷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Scrat化石,而且他們發現其實Scrat存在的年代,可以更往前推到白堊紀晚期(比侏羅紀更早)剛開始的時候,最起碼都是六千五百萬年以前的事。因為版權,棒爸不能秀出照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從這個連結,前往『自然』雜誌的網站,比較一下由動畫師創造出來的Scrat和真實的化石有多像!





棒蘇菲說故事

棒蘇菲現在喜歡講故事給別人聽,睡覺前,說給棒媽聽(哄棒媽睡?),辦家家酒,說給玩偶豆豆,巧虎,還有Tigger聽,就連Skype的時候,抓到機會,也會主動要求說故事給棒爸聽;這Skype畫面中的棒蘇菲,就是拉了把椅子,端坐在iPad前,還不時抬頭看棒爸有沒有認真聽。看來棒爸可以開始點故事,看看這個棒蘇菲下次可以變出什麼名堂。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Dana Farber 一日出差

兩年前,棒爸到哈佛醫學院參加免疫所博士班的面試,後來雖然名落孫山,不過因為當時在哈佛醫學院的校區住了五天,出出入入,對於整個動線和周遭的波士頓城,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所謂的醫學院校區,正式名稱是 Longwood 校區,其實涵蓋了醫學院,牙醫學院,公衛學院,學生宿舍,醫學圖書館,Brigham and Woman醫院,Dana Farber 癌症中心,Beth Israel醫院,兒童醫院等等,是個 PhD 和 MD 高度密集的地方。兩年前,棒爸去的時候,正逢歐巴馬總統就職當天,是一月底的大寒天,馬路兩旁還堆滿了雪,走道上到處可見用來降低冰點的粗鹽粒;這回去,正值深秋,雖然樹葉還沒掉光,但波士頓的空氣吸起來,卻已經愈來愈像打開冰箱聞到的味道了。

Akhilesh的實驗室有許多合作夥伴,其中之一是Dana Farber癌症中心的Weinstock實驗室,這次為了進行技術交換,老闆派鐘俊博士和棒爸前往出差,當天來回,早上搭六點五十分的班機前往波城,晚上八點十分的班機返回巴城;整趟行程最大的感觸就是,待在霍普金斯的大家,真的很幸福,環境很優渥,實在要把握,因為,就像同時待過哈佛和麻省理工的老闆所說的,那兩個地方,是紅海一片,聰明的人多,努力的人更多,再加上學術界的大頭多,競爭激烈,那怕實驗室小,設備舊,基於很多理由,學術生產力還是嚇嚇叫。

回到霍普金斯,反倒覺得整個環境的基調,比較鬆散,而且很多研究環境也相對優渥,就拿老鼠房的設置為例,Dana Farber 的Weinstock實驗室因為經費和空間,必須把老鼠房的工作外包,也就是說,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去看老鼠,對於實驗的人來說,其實很多時候是很不方便的,相較之下,棒爸實驗室的老鼠房,就在同棟樓的地下室,24小時皆可刷卡出入,這樣能說不方便嗎?至於工作士氣,棒爸的實驗室,往往是百老匯研究大樓五樓裡,最熱烈的一家,但若要和棒爸在 Dana Farber 癌症中心所看到的比起來,恐怕還差一截。當然了,霍普金斯有自己的強項,但聰明的人,應該要把握這些強項,創造更多強項。這兩年,棒爸走了兩趟哈佛醫學院,觀察的出發點不同,得到的感想也不同,感謝老闆提供的這個機會教育,讓棒爸回到霍普金斯來,好好再繼續努力。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明天過後” 同學會

上個月,和幾個高中同學說好,要到紐約開個小小同學會,棒爸當時心裡面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應該順便到紐約具有代表性的圖書館逛逛,所以很自然地就想到紐約公立圖書館總館。於是到了同學會當天,棒爸開了幾個小時的車到Jersey City,和同學會合後,搭地鐵近紐約。一出地鐵,發現,這氣候真是異常,十月還沒結束,居然,下起雪來了。和同學們在韓國街吃個豆腐鍋後,由老紐約蘿蔔同學帶路,前往棒爸提議的紐約公立圖書館總館(圖一)參觀。這個圖書館,就是電影 “明天過後” 中,Sam 和 Laura 躲避洪水的地方,看過電影的朋友可能記得,那淹沒自由女神像的洪水,一路朝著圖書館滾滾而來(圖三),Laura 差點就被滅頂。最後,Sam 和 Laura 躲進圖書館中,逼不得已,由 Sam 和同伴到閱覽室(圖四)裡搬書,燒書取暖,渡過寒鋒。棒爸想想,這還真是巧合,規劃前往拍攝和異常氣候有關的電影場景,就遇到了氣候異常的真實狀況。


日光節約時間結束

從今天起,台灣和美國東岸的時差,恢復成 13 個小時(而非12個小時)。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老闆的電子郵件王國 和 棒爸的電子郵件小村莊

棒爸上回提到Akhilesh(指導教授,圖中背對鏡頭格子襯衫的人)處理他自己電子郵件系統的方式,常常讓第一次看到的人,瞠目結舌,應該藉這個機會,好好介紹一下。

Akhilesh在霍普金斯醫學院經營一個十來人的實驗室,同時也是印度班加洛爾(Bangalore)醫學資訊學研究所的主持人,事情很多,不過他沒有秘書,更絕的是,他沒有手機,怎麼可能沒有手機,沒錯,就是沒有手機,棒爸偶而在實驗室會接到師母找Akhilesh的電話,Akhilesh也說,他不想讓手機毀了他的生活,所以,他和這個世界聯絡的方式,除了他辦公室裡的電話,就是他桌上型電腦裡的電子郵件系統。

Akhilesh雖然相當推崇賈伯斯(就棒爸的觀察,他的行事風格,像極賈伯斯),不過賈伯斯最大的失敗,就是沒讓Akhilesh喜歡上蘋果電腦。所以,Akhilesh用的是微軟的Windows系統,而他用的電子郵件系統,是 Eudora 7。

說到Eudora,還真是個傳奇的軟體,自從一九九〇年代被開發出來之後,Eudora一直就深受許多重度電子郵件使用者的喜愛,雖然發展Eudora的Qualcomm公司從2008年左右,就宣佈停止Eudora的開發,把Eudora的名字和部分功能,搬到Mozilla的Thunderbird上去,改弦易撤,叫做Eudora OSE,但事實上,從此之後,Eudora就再也不是Eudora了。縱然傳統Eudora有多麼強大,但一來棒爸沒在用,二來網路上已有很多介紹的文章,在此棒爸就不野人獻曝,而是把重點放在Akhilesh怎麼操使著他的Eudora王國。

Akhilesh的電子郵件檔案,存有超過十年的信件,他可以隨時把十幾年來任何一封電子郵件,用Eudora很強的搜尋功能找出來。有一次,棒爸談到需要某個貴重儀器,Akhilesh突然想到他在五年前結識的某位教授,就是從事該方面的研究,於是拖著棒爸到他辦公室,氣定神閒坐下來,從他那電腦桌面上,開了至少超過二十個信箱的Eudora當中,叫出搜尋功能,鍵入該教授的名字,不出半分鐘,他便找出多年前的電子郵件,從當年彼此往來對話停住的地方,再重啓對話,就像辜汪會談停了幾年後,江陳會談又繼續從原來的地方接下去一樣,交代數句之後,再導入要借儀器的主題。上個月,為了幫棒爸找好朋友 Civin 教授寫推薦函,Akhilesh還是一樣,Eudora搜尋功能叫出來,找出這兩年來和 Civin 教授所有的往來信件,再讀一遍,他說,關心朋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隨時可以把彼此當年相處的時空背景還原回來,他靠的就是傳統版的Eudora。

另外,Akhilesh每個週末,通常是週日晚上,都會把他整個星期的電子郵件回顧一遍,為什麼棒爸知道,因為棒爸已經有好幾次,在週末收到Akhilesh的來信,把一些週一到週五他無暇處理消化,卻又必須處理的事務,轉知給棒爸或實驗室其他人。

第三,Akhilesh又特別講究什麼時候應該用副本(C.C.),什麼時候要用密件副本(B.C.C.),為了統治他的實驗室和遠在印度的研究所,關於電子郵件,Akhilesh最常強調的是,記得CC給他,大事小事都一樣,萬一有什麼事情發生,他常說,為什麼沒有CC給他(事實上,可能有CC給他);這可能是他的飛行員性格吧,儀表板上大大小小的指標都非得掌握不可,而Eudora的功能,正好符合他這方面的需求。可惜的是,蘋果電腦自從OS 10.7 Lion問世之後,再也不支援傳統Eudora的使用,許多Eudora迷索性不升級到10.7,不然就是揮淚投向其他軟體。

雖然傳統的Eudora那麼強大,讓Akhilesh操持起來,虎虎生風,不過,棒爸也不甘示弱。棒爸從使用OS 10.5 Leopard的時候開始,就習慣用蘋果自己的電子郵件軟體 Mail,搭配上另外三個外掛的小軟體 MailSteward,MailTags,和Mail Act-On,倒也覺得得心應手。其中,Mailsteward主要是負責幫Mail進行歸檔備份的工作,搜尋的功能,可以做到比Gmail還細膩,另一方面,MailSteward也可以讓使用者自行編寫SQL語言,讓使用者可以自行編寫相當客制化的指令,這應該是Gmail,Thunderbird,和Outlook望塵莫及的。至於 MailTags,讓使用者對每封信加標籤,附上對應的顏色,還可以在每封信上做筆記,記下重要事項,同時和也和行事曆 iCal 整合得不錯,不過這些功能Gmail,Thunderbird,和Outlook應該都還做得到。至於 Mail Act-On 也有很巧妙的設計,利用和MailTags之間的搭配,它可以讓使用者對郵件作動態設定,例如,看到有一封來信很重要,在一定時間內得回,可是卻還沒想到該怎麼回,所以無法存到『草稿』區,只要使用者幫這來信標上『待回』的標籤(標籤名字自取),就可以先把信件存放在另一個自訂的P信箱中,等到有時間,再直接到P信箱中,開信回,這樣的功能在信件一多的時候,就很實用,重要的信不會被淹沒在收件匣中;另一個很實用的功能是,寫了信給對方,而且要追蹤對方是否有回信的時候,可以利用Mail Act-On 作動態設定,把這封對方還沒回的信,自動存在另一個自訂的Q信箱中,而不是籠統地被淹沒在寄件匣中,隨時就可以很輕鬆的知道,有那些信是還在等待對方的回音,一旦對方回信,因為設定的關係,這封當初由使用者寄出的信,就會自動離開Q信箱,歸檔回到寄件匣裡去。同樣地,當信件量不大或是使用者時間太多的時候,這些功能都可有可無,但信件量一多,或是使用者時間寶貴的時候,這些功能就是寶貝。

當初因為棒爸不夠小心,Gmail裡2009年之前所有的信,通通都丟掉了,現在棒爸希望透過Mail,MailTags,Mail Act-On,以及MailSteward,希望可以讓現在經營的電子郵件小村莊,不斷茁壯,有朝一日,讓Akhilesh自豪不已的Eudora王國,刮目相看。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論文委員會誕生

通過資格考後的棒爸,除了加把勁作實驗,寫論文之外,另一件要事,就是要找四位教授,組成論文委員會,棒爸的指導教授 Akhilesh Pandey 是當然成員,至於另外三位老師,經過深思熟慮,棒爸決定分別找基礎和臨床的幹細胞專家,一位是Linzhao Cheng,另一位是William Matsui,最後一個成員,接受Akhilesh的建議,找霍普金斯專門作臨床試驗的血液科教授 Judy Karp 。

找論文委員會的教授,也是有許多不同的點要考慮。首先,考慮這些教授,是否能對博士生提供實質的幫助,不論是對於實驗的設計與方向,或是實驗所需的材料,最好都能有所支援;再者,必須找那些『找得到人』的老師,常常名牌教授很難找出時間參加論文會議。當然了,因為論文委員會的老師,往往都是日後幫忙寫推薦函的人,所以能夠找到對日後發展,生涯規劃上可以幫得上忙的人,也是一個絕對要考慮的因素。

基於這些考量,棒爸把這些第一志願的名單給Akhilesh看後,出乎意料,Akhilesh照單全收。下一步就是寫信詢問這些老師的意願。像這種寫信給合作者,或是寫給其他論文委員會同儕的信,Akhilesh的習慣就是,他先要學生把自己當作是他,擬個草稿,再把學生找來,坐在他旁邊,一起來改草稿,順便解說信該怎麼寫,和合作者通信,心裡應該怎麼設想對方的意見,然後,再很得意的秀一下,他怎麼經營自己的電子郵件系統,看過的人,往往會瞠目結舌(這是實驗室裡很多人的感想,不過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擇日再談)。就在這個星期日晚上,棒爸把草稿寫好,再和Akhilesh進他辦公室,改了四十分鐘,分送出去後,Cheng 和 Matsui 都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內,回信答應,Karp則是在隔天星期一早上,回信同意。至此,算是把組織論文委員會的工作完成,就等十二月底前召開第一次論文會議了。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那裡學『有點正式,又不會太正式』的英文



什麼時候需要『有點正式,又不會太正式』的英文?一般說來,只要不是太嚴肅的場合,聽眾五十個人以內,所謂『有點正式,又不會太正式』的英文,其實都派得上用場,例如實驗室會議的報告,書報討論會的主持,甚或是小型的演講等等。這種『有點正式,又不會太正式』的英文,沒有教科書寫,就算人與人經驗傳承,也不見得馬上可以模仿得來。

除了原本就是容納許多精彩演講的TED網站之外,棒爸發現另一個好的地方;那就是各類雜誌裡,『主編的話』(Editor's Note)這個部分。尤其是比較貼近生活或是比較有在地性質的雜誌,例如WebMD,Urbanite等,通常『主編的話』的用字遣詞比較接近口語,但又不會完全像寫作英文那麼拘謹,很多句型或是用字,都適合學來用,也可以讓以英文為母語的聽眾,覺得比較生動。

反倒是大雜誌,Economist,TIME,National Geographics等等,不是沒有『主編的話』,就是比較偏寫作英文,而不是口語英文,並不適合直接用來作為模仿使用。

圖一,棒蘇菲去年感恩節在巴爾地摩台灣婦女會發表演說的樣子;圖二,棒媽在熙媛阿姨家演奏中提琴前的解說;圖三,棒爸在巴爾地摩台灣婦女會談醫療常識。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期末考週的霍普金斯總圖

這兩個星期是期末考週,霍普金斯校總區的圖書館,對學生是二十四小時開放,棒爸這天星期六,想要遠離實驗室,準備 “統計電腦程式寫作” 的期末考,來到總區的圖書館,窩了一個下午,走出館後,夜幕低垂,作為總區精神堡壘的 Gilman館(圖一),其鐘塔在一片寧靜中,仍然陪著孜孜研讀的學生們,不斷堅持下去。

總圖入口的設計,有點像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走進去之後,整個動線是往下和兩側延伸,那椅子上婦人塑像的背後(圖二),不知道有什麼故事,棒爸未曾去瞭解,是等人,沈思,或是發呆。牆上的四個時鐘,走著四個分校時區的時間。循著兩側樓梯走下,清楚的可以看到,入口上方那四面代表著目前大學部在學四屆學生的旗子(圖三)。刷卡進入門口中庭,就是一尊名為 “奉獻(Devotion)”的母子雕像(圖四),由William Zorach這位二十世紀早期,移民自立陶宛的雕塑家所作,含義多重,人各有釋。依棒爸看來,除了明顯叫人想起母親的恩愛之外,也可以解釋為,要所有在這裡向學的人,苦心經營自己的學業,用心的程度,最好可以向媽媽照顧小孩一般。棒爸對這個圖書館還沒很熟,挑了個可以看到窗外的位子,坐了幾個小時,離開的時候,對於很多電腦程式語言的細節,還是無法完全掌握,但隔著兩扇玻璃門,望著Gilman館的鐘塔(圖五),腦子裡出現德布西前奏曲裡 “沈沒的教堂“,突然間領悟到,要怎麼才能從這狀似鐵達尼沈沒的期末考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