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被燒毀的白宮與傳奇的十五星旗

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兩百年前的1812戰爭。

兩個禮拜前的星期一,棒爸到華盛頓DC參加一個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主辦的研討會,地點是在美國建築師中心,距離白宮大約一條街遠,這才又想起這個白宮被燒毀的故事。

美國最早的幾任總統,例如華盛頓或傑佛遜,雖然就是在白宮現在的地點居住和辦公,但一直到1812戰爭,英國人把白宮和國會山莊燒毀後,白宮在重建的過程中,被漆成白色,然後才被叫做白宮。

另一個1812戰爭的紀念遺址,就在巴爾地摩。位於巴爾地摩港出口的地方,有個要塞,名為麥克亨利堡(圖一)(Fort McHenry),指揮官是George Armistead少校(圖二)。Armistead少校原本固守在加拿大邊境的尼加拉河,因為擊退英軍,並將斬獲的英軍旗幟獻給當時的麥迪遜總統,獲得拔擢,因此授命為麥克亨利堡的指揮官。他當時定製了一面非常大的國旗,當時的國旗是十五星旗(圖三),換算成台灣人熟悉的單位,足足有35坪那麼大, 理由很簡單,他說:『就是要讓英國佬遠遠地就可以看到它』(翻譯成台語,就是輸人不輸陣);英軍雖然連續25小時重砲轟炸麥克亨利堡,但久攻不下後,選擇撤退,這過程就是美國國歌的靈感由來。這面大旗雖然現在安穩地躺在史密森博物館內,但中間過程的曲折,也不會輸給外雙溪故宮裡的寶物。它先是被送給Armistead,作為退伍的禮物,Armistead 38歲英年早逝後,由他的女兒保管,後來傳給Armistead的孫子;諷刺的是,在南北戰爭時期,這面旗子被送到英國避難,直到南北戰爭結束後才回國。就在建國一百年的時候,Armistead的孫子曾把它暫時出借給史密森博物館展覽,其間因為『旗大招風』,引發一些擁有權的爭議,Armistead的孫子索性把它鎖在銀行的保險箱中,事隔三十多年後,也就是1812戰爭一百週年的時候,終於,Armistead的孫子才正式把這面大15星旗捐贈給史密森博物館。有趣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史密森博物館為了確保這件國寶的安全,曾一度把它安藏在維吉尼亞的山洞中,就是有名的Luray鐘乳石洞附近,直到戰事底定之後,才又回到DC的史密森博物館。



2 則留言:

  1. 幫學長補充一下美國國歌的由來:
    在巴爾的摩保衛戰開始前一周,在華盛頓頗負盛名的的律師法蘭西斯•斯科特•凱與美國專門負責處理囚犯事務的專員約翰.斯金納上校一起前往英國軍艦完成一項使命。他們將與英方就釋放他們的一位朋友、美國內科醫生威廉.比尼斯而與英方進行談判。後者被指控在布萊登斯堡戰役後違反了一項關於雙方採取友好行動的承諾。9月5日,他們從巴爾的摩起錨,兩天后登上停靠在切薩皮克灣的英軍軍艦。此後幾天,雙方就釋放比尼斯的有關事宜進行談判。由於他們知道了英軍攻打巴爾的摩的計畫,英軍惟恐他們洩密,就扣壓了他們,一直到戰鬥打響。三個人在一隻美國休戰船舶的甲板上目睹了連天的炮火。凱後來描繪他看到9月14日淩晨麥克亨利堡上的國旗仍然飄揚時的感受:“穿過戰爭的烏雲,我眼前仍然閃現著旗幟上的一顆顆星,我看到被打敗的侵略者灰溜溜地被趕回他們的船上。在那釋懷的時刻,在勝利的喜悅中,我的心在這樣發問:‘這樣的國家以及國家的保衛者難道不值得歌唱嗎?’”當天,凱在休戰船舶上記下筆記。16日晚上,當他返回巴爾的摩時完成了整首詩,最初命名為《保衛麥克亨利堡》,並於次日發表,很快便被配上當時流行的《致天上的酒神》的曲調傳唱 ,後來被稱為《星條旗永不落》。

    回覆刪除
  2. 謝謝您詳盡生動的補充。俗話說得好,患難見真情。

    回覆刪除